人生就像是一條奔流的溪,溪裡的種種,都會隨波向前流去。 Life is like a stream which drags along all the material it can find. |
這本書的架構從第一章概述個體心理學,講述相輔相成的兩個情結-自卑及優越情結,再來闡述人生風格的形成及早期記憶,而人生風格進而影響態度、行動、夢、教育、社會、愛情婚姻及性等等。
他主要圍繞著「人生而自卑」與「四、五歲形成之人生原型」兩個主軸。
因人生而自卑,但自卑刺激我們以健全態度去努力向上發展,或藉由社會關係去把不足之處補足,並讓自己對社會有所貢獻。人會形成團體生活,便是因為我們可以互相扶持與補足相互之弱點,而藉由與社會的接觸,更可以使我們不斷進步,努力使自己表現卓越。所以我希望我能夠有一份能夠努力的工作,能藉由工作去與社會接觸,去探索他人的人生故事,並藉由工作去貢獻社會。而因我了解我生而自卑,所以當犯錯的時候,我應該要原諒自己,並以鼓勵的方式去想想有無別的方式修正錯誤,只要是人都會犯錯,最要緊的是有錯就要修正。人之所以不耐煩,是因為他沒有克服困境的耐性。
另他主張人生原型在四、五歲便形成,形塑人生風格的是早年的困境及為特定目標的努力。當人生原型形成後,發展方向與行為模式確定,統覺系統則照著人生原型之框架發展。在這個闡述方面,因為真的太虛無飄渺,書中有舉一大堆例子,並強調早年記憶(無論是有意識或無意識之記憶)之闡述對了解人生原型的重要性。而人生原型是未成熟的水果,當他吸收養分、成長茁壯後,便會形成人生風格,主導著行為與態度。
另外,他提到一些很有趣的理論,主要牽涉到各種態度與行為,接下來讓我來一一訴說。
關於宿命論,他說人們相信宿命,其實是出於逃避的心理,因為相信宿命,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去改變現狀,進而不去做任何的努力。
關於夢境,其實是藉由作夢,引發某種感受、心情或情緒,一方說法是夢境會為達成目標鋪路,而形成所謂預言夢,而也有可能是製造某種幻想來欺騙自己,但夢所反映的是做夢著心之所向。
關於愛情與婚姻,他說我們要拿出高度同理心來認同另一半,意味者彼此關心及設身處地為另一半著想,唯有以完全的平等為基礎,才能圓滿解決愛情與婚姻的問題。並不該以想成為征服者的心態面對婚姻,也不該以為滿足自己的某些情結來選擇伴侶,也不要總想教育另一半,或大肆批評另一半,也不要抱著只想跟理想對象結婚的心態,應藉由相處去與另一半協調與磨合。而社會適應良好的人,才能化解愛情與婚姻的問題。
讀完這本阿德勒的著作,在整理出脈絡這件事上花了我一點功夫,書中用的大量的實例闡釋所謂人生原型造成的人生風格,也教導我們如何教育和導正孩子四、五歲在發展人生原型所遇到的問題,但因為感覺教小孩離我有點遠,所以我還是著墨在比較貼近我目前生活的部分。而他清楚點出我們都是有弱點的,但只要用對的心態去面對,拿出勇氣去努力與社會連結及合作,沒有甚麼事是不可能的,我們跨不出去的腳步,說不定只是我們對自我的設限罷了。
他主要圍繞著「人生而自卑」與「四、五歲形成之人生原型」兩個主軸。
因人生而自卑,但自卑刺激我們以健全態度去努力向上發展,或藉由社會關係去把不足之處補足,並讓自己對社會有所貢獻。人會形成團體生活,便是因為我們可以互相扶持與補足相互之弱點,而藉由與社會的接觸,更可以使我們不斷進步,努力使自己表現卓越。所以我希望我能夠有一份能夠努力的工作,能藉由工作去與社會接觸,去探索他人的人生故事,並藉由工作去貢獻社會。而因我了解我生而自卑,所以當犯錯的時候,我應該要原諒自己,並以鼓勵的方式去想想有無別的方式修正錯誤,只要是人都會犯錯,最要緊的是有錯就要修正。人之所以不耐煩,是因為他沒有克服困境的耐性。
在人們渴望發展、奮鬥與達成目標時,便會發揮人生創造力。而當人們過度的自卑造成「自卑情結」時,可能會展現出對許多事情猶豫不決的態度,其希望藉由鼓勵讓人們了解自己有能力面對困境,解決生活中的種種問題,而唯有如此,才能培養自信,而唯有自信,能克服自卑感。「優越情結」是因人對現狀的不滿意所生,我們畢生都在追求優越感,而過度感覺良好與過度炫耀之「優越情結」,則是起因於自卑,是自卑情結的補償,用來逃避自卑的困境,因為過度優越會覺得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因此不屑學習。
When desiring to develop, fight and achieve the goal, we will bring into play the creativity.
生命總會設法延續下去,在面對外來阻礙時,生命力量不會還沒掙扎就先高舉白旗。
Life will find the way to go on. When facing the obstacle, we won't raise the white flag without struggling.
另他主張人生原型在四、五歲便形成,形塑人生風格的是早年的困境及為特定目標的努力。當人生原型形成後,發展方向與行為模式確定,統覺系統則照著人生原型之框架發展。在這個闡述方面,因為真的太虛無飄渺,書中有舉一大堆例子,並強調早年記憶(無論是有意識或無意識之記憶)之闡述對了解人生原型的重要性。而人生原型是未成熟的水果,當他吸收養分、成長茁壯後,便會形成人生風格,主導著行為與態度。
另外,他提到一些很有趣的理論,主要牽涉到各種態度與行為,接下來讓我來一一訴說。
關於宿命論,他說人們相信宿命,其實是出於逃避的心理,因為相信宿命,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去改變現狀,進而不去做任何的努力。
關於夢境,其實是藉由作夢,引發某種感受、心情或情緒,一方說法是夢境會為達成目標鋪路,而形成所謂預言夢,而也有可能是製造某種幻想來欺騙自己,但夢所反映的是做夢著心之所向。
關於愛情與婚姻,他說我們要拿出高度同理心來認同另一半,意味者彼此關心及設身處地為另一半著想,唯有以完全的平等為基礎,才能圓滿解決愛情與婚姻的問題。並不該以想成為征服者的心態面對婚姻,也不該以為滿足自己的某些情結來選擇伴侶,也不要總想教育另一半,或大肆批評另一半,也不要抱著只想跟理想對象結婚的心態,應藉由相處去與另一半協調與磨合。而社會適應良好的人,才能化解愛情與婚姻的問題。
讀完這本阿德勒的著作,在整理出脈絡這件事上花了我一點功夫,書中用的大量的實例闡釋所謂人生原型造成的人生風格,也教導我們如何教育和導正孩子四、五歲在發展人生原型所遇到的問題,但因為感覺教小孩離我有點遠,所以我還是著墨在比較貼近我目前生活的部分。而他清楚點出我們都是有弱點的,但只要用對的心態去面對,拿出勇氣去努力與社會連結及合作,沒有甚麼事是不可能的,我們跨不出去的腳步,說不定只是我們對自我的設限罷了。
只要我們願意走在人生的正途上,沒有做不到的事。
We can do anything if we're willing to walk on the way of our lif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