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生活上有遇到需要給予別人幫助的時候嗎?
最近與一位朋友有著對於「給予人幫助的方式」有著激烈的爭辯,因此去蒐集了一些資料,想來釐清怎樣的做法才是一個較佳的解決方式,並能夠讓對方在得到幫助的同時獲得幫助方情感上的支持。
對於給予幫助的「助人者」,有分為兩種較不讓人認同的助人者如以下:
對於這兩種助人者,不能被接受的核心便是他們過度強調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需要幫助的人的「需要」,也就是他們出發的核心是「自己」而非「他人」,強迫型助人者可能係為了強調自己的能力而獲得成就感,而急躁型助人者,則是希望從對方身上看見自己付出的回報,這兩者的核心都沒有站在需要幫助的人的「需求」上,也就沒有辦法真正的得到被幫助者的認同。
因此,這邊就要談到何謂「同理心」,對於給予建議時能夠與對方感同身受,並對給予建議的時機點與方式做為闡述。
McCammon提出要符合以下三個條件時,才需要給建議:
他強調給予別人建議不在於替對方解決問題,而在於讓對方了解問題並鼓勵對方採取解決行動。最好的建議是在談話結束時,讓提問者對問題有清晰的了解與方向,並有動力去正視面對他。
而這時候,便牽涉到了如何有效溝通的課題。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的橋樑,要讓橋梁連接起來的重點是處於同一個「邏輯框架」下。
因此,同理心是要能夠理解、感受對方所遭遇的難題,我們可以練習利用自己的經驗,去想像若自己經歷看似全然不同的情境時,可能會有什麼感受。我們可以運用自己關心、感受與回應的力量,去想像別人可能正在經歷怎樣的事情。
再以有效的溝通方式,意即站在對方的「邏輯框架」上建立溝通的橋樑,確保能夠以對方能夠理解的方式去解釋我們的想法。同時也應注意表達態度,以溫柔平緩的語氣去闡述犀利的論點,更能夠讓對方感覺其係以理性而開放的方式去建立溝通平台。
最後,給予建議後,不再回顧,接下來就是他自己的課題了。
實際上,要實踐還是需要時時提醒自己,當下次遇到差不多的情況時,能夠以對方為主體的角度去給予幫助,並時時謹慎地確認擔當別人課題的立場是否足夠堅定。積極不斷的反思是自己進步的動力,亦期望能夠以更開放的心胸去接納所有可以改進的自己,共勉之。
最近與一位朋友有著對於「給予人幫助的方式」有著激烈的爭辯,因此去蒐集了一些資料,想來釐清怎樣的做法才是一個較佳的解決方式,並能夠讓對方在得到幫助的同時獲得幫助方情感上的支持。
對於給予幫助的「助人者」,有分為兩種較不讓人認同的助人者如以下:
強迫型 | 給予一大堆建議強加於對方,但不能夠讓對方接受。 |
急躁型 | 在幫助對方的同時,要求在對方身上看到成果。 |
對於這兩種助人者,不能被接受的核心便是他們過度強調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需要幫助的人的「需要」,也就是他們出發的核心是「自己」而非「他人」,強迫型助人者可能係為了強調自己的能力而獲得成就感,而急躁型助人者,則是希望從對方身上看見自己付出的回報,這兩者的核心都沒有站在需要幫助的人的「需求」上,也就沒有辦法真正的得到被幫助者的認同。
因此,這邊就要談到何謂「同理心」,對於給予建議時能夠與對方感同身受,並對給予建議的時機點與方式做為闡述。
要給別人建議的第一步是:不要給建議。
The first step of giving advices: Don’t give the advices.
-Ross McCammon
McCammon提出要符合以下三個條件時,才需要給建議:
- 對方說出問題何在,以及問題為什麼重要;
- 對方說出可能的解決方法,且已經做的功課
- 對方說出為什麼你是適合提供幫助的人選。
一個人對於不能談的事情就應當沈默
What we cannot speak about we must pass over in silence.
-Ludwig Josef Johann Wittgenstein
他強調給予別人建議不在於替對方解決問題,而在於讓對方了解問題並鼓勵對方採取解決行動。最好的建議是在談話結束時,讓提問者對問題有清晰的了解與方向,並有動力去正視面對他。
而這時候,便牽涉到了如何有效溝通的課題。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的橋樑,要讓橋梁連接起來的重點是處於同一個「邏輯框架」下。
聽一個人說話,不要去聽他說了甚麼,而是要去聽他沒說甚麼。
Don’t listen to what (s)he said, listen to what (s)he didn’t say.
-《海闊天空》
因此,同理心是要能夠理解、感受對方所遭遇的難題,我們可以練習利用自己的經驗,去想像若自己經歷看似全然不同的情境時,可能會有什麼感受。我們可以運用自己關心、感受與回應的力量,去想像別人可能正在經歷怎樣的事情。
再以有效的溝通方式,意即站在對方的「邏輯框架」上建立溝通的橋樑,確保能夠以對方能夠理解的方式去解釋我們的想法。同時也應注意表達態度,以溫柔平緩的語氣去闡述犀利的論點,更能夠讓對方感覺其係以理性而開放的方式去建立溝通平台。
最後,給予建議後,不再回顧,接下來就是他自己的課題了。
實際上,要實踐還是需要時時提醒自己,當下次遇到差不多的情況時,能夠以對方為主體的角度去給予幫助,並時時謹慎地確認擔當別人課題的立場是否足夠堅定。積極不斷的反思是自己進步的動力,亦期望能夠以更開放的心胸去接納所有可以改進的自己,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