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快樂與尋找生命的意義可說是人生最古老的課題。
這本書是哈佛教授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專業顧問詹姆斯·歐沃斯(James Allworth)及《哈佛商業評論》總編輯凱倫·迪倫(Karan Dillon)合著,但書中皆是以克雷頓教授的第一人稱表達,全書圍繞在三個人生的重要問題:
如何讓工作生涯成功、快樂?
如何知道與人的關係可以成為快樂的泉源?
如何堅守一生的正直原則?
所以我也會依照這三部分來寫讀書筆記,總共分成三篇,本篇就來說說工作之於人生的體悟。
在開頭,他點醒了我們人生很多的問題沒有捷徑,可以利用這本書闡述的理論當成評估人生問題的工具,善加利用,有時候問題是一樣的,只是情境不同,更可以幫助我們分析未來。
如果不倚靠理論,只從經驗來學習,成本超高,因為要透過經驗學習,必須花去時間與精力去經歷,我們不可能等小孩長大才知道如何當好爸媽,不可能結過好幾次婚才知道如何當個好丈夫或好妻子,藉由「如果⋯則⋯」的因果關係來分析及提供建議,深入了解什麼因會導致什麼果。
工作部分分為三階段
這邊特別提到薪資屬於保健因素,改善保健因素只會讓這份工作不討厭而已,並不會燃起人們的熱情。
而獲得成就感的來源主要在於過程,而不是結果,滿足來自於創造的貢獻,來自於學到了甚麼、成就感及受人重視,而非抵達抵達終點。
喜歡拼模型大概也是這個道理吧😂
我之前往往用金錢去衡量工作值不值得,這讓我學到動機這個概念,日後在評估機會時要納入這個因素來決定。
持續不斷的發掘真正的快樂並找尋有意義的機會,我想這也是我寫網誌的初衷,能夠帶來一點點的貢獻。
2. 策略:計畫與隨機行事
工作部分分為三階段
- 目的:找到能讓自己快樂的工作
- 策略:計畫與隨機行事
- 執行:實行計畫與資源分配
↔↔↔↔↔↔↔↔↔↔↔↔↔↔↔↔↔↔↔↔↔↔↔↔↔↔↔↔↔↔↔↔↔↔↔↔↔↔↔↔
1. 目的:找到能讓自己快樂的工作
雙因素理論 (激勵保健理論, Two-Factor Theory)
- 保健因素 (Hygiene Factors): 薪資, 職位, 工作穩定性, 公司政策, 管理.
保健因素如果出問題, 員工會很不滿意。
保健因素的改善,只能避免員工不滿意,無法使員工熱愛這份工作,沒有激勵員工效果。
- 激勵因素 (Motivator): 成長、得到認可、責任感、成就感、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升遷等等。
激勵因素可以讓員工熱愛工作。讓人們發自內心想要去做,也就是所謂的動機,在雙因素理論內指的是激勵因素,是工作的熱情之火。
缺乏激勵因素,並不會使員工感到不滿意,但會使員工沒有動力把事情做好。
這邊特別提到薪資屬於保健因素,改善保健因素只會讓這份工作不討厭而已,並不會燃起人們的熱情。
而獲得成就感的來源主要在於過程,而不是結果,滿足來自於創造的貢獻,來自於學到了甚麼、成就感及受人重視,而非抵達抵達終點。
喜歡拼模型大概也是這個道理吧😂
我之前往往用金錢去衡量工作值不值得,這讓我學到動機這個概念,日後在評估機會時要納入這個因素來決定。
"如果找到你愛的工作,將沒有一天覺得自己在工作。"
持續不斷的發掘真正的快樂並找尋有意義的機會,我想這也是我寫網誌的初衷,能夠帶來一點點的貢獻。
2. 策略:計畫與隨機行事
策略可分為審慎策略和應急策略。
- 審慎策略:預期的機會,為了可以看得到、下定決心追逐的目標所形成的策略。
- 應急策略:無意間冒出來的機會,其所形成的策略。
日常得我們總是面對這兩種機會,當應急策略成為可行,那他就可能成為新的審慎策略。
利用理論評估策略,則須問「如果要行得通,那些假設必須為真?可不可以控制?」,也就是發現導向計劃,下面會整理一份問券,在面對生涯工作時的參考。
策略是持續不斷、多變且難以控制的過程,往往是不斷修正、演進的結果,人生就像是實驗室。
而我們並無法透視未來,不要一昧的找尋透視未來,隨時準備迎向機會的挑戰,雖然改變往往讓人心生畏懼,保持現狀相對容易,但如果一直堅持老路,可能往往多年後,看著鏡子得自己,自問「難道我就這樣過了一生?」
3. 執行:實行計畫與資源分配
如何分配資源才是實際的考驗,如果沒有資源運用與執行,策略只是空談,永遠不能成事。
我們常常會遇到這種情況,為了長遠的策略所做的正確決定,卻會犧牲短期利益,也有人一心一意追求卓越,卻不知覺地將資源分配在短期能看到成就的事情上。
而資源分配,便是日常生活中一連串小小決定形成的,如何運用時間、精力和金錢等等,要落實與策略相符的資源分配,策略成功性才會提高。
"如果我想成為這樣的人,若不花心血朝那個方向努力,如何變成那樣的人?"
↔↔↔↔↔↔↔↔↔↔↔↔↔↔↔↔↔↔↔↔↔↔↔↔↔↔↔↔↔↔↔↔↔↔↔↔↔↔↔↔
在面對人生的各種工作機會,可以利用以下問題來自問反饋:
1. 目的:工作動機
- 我目前的工作有意義嗎?
- 是否有成長機會?
- 可以學到新東西嗎?
- 有機會得到認可、獲得成就嗎?
- 能擔負更多責任嗎?
2. 策略:是否接受應急策略
- 如果要達成,別人必須做甚麼或與你配合甚麼?
- 要成功達成,哪些假設必須為真?
- 如果要做得愉快,那些假設必須為真?
- 接受的動機來自外在還是內在?
- 是否可以勝任愉快,有甚麼證據?
3. 執行:實行計畫與資源分配
- 實行策略時,我擁有的資源要如何分配?
↔↔↔↔↔↔↔↔↔↔↔↔↔↔↔↔↔↔↔↔↔↔↔↔↔↔↔↔↔↔↔↔↔↔↔↔↔↔↔↔
透過這三個要素,幫助我了解工作的初衷、工作的機會與工作的實行,組成了一個可行的人生策略,幫助我面對人生種種的選擇,有興趣去看看這本書,裡面有許多商業的實例結合人生的際遇,很好理解,也很好讀歐!
↔↔↔↔↔↔↔↔↔↔↔↔↔↔↔↔↔↔↔↔↔↔↔↔↔↔↔↔↔↔↔↔↔↔↔↔↔↔↔↔
題外話,本書提到一個字「破壞性創新」,聽到以後就發現這字出現在我生活中許多次,跟存股也有點關係,滿有意思的。
透過這三個要素,幫助我了解工作的初衷、工作的機會與工作的實行,組成了一個可行的人生策略,幫助我面對人生種種的選擇,有興趣去看看這本書,裡面有許多商業的實例結合人生的際遇,很好理解,也很好讀歐!
↔↔↔↔↔↔↔↔↔↔↔↔↔↔↔↔↔↔↔↔↔↔↔↔↔↔↔↔↔↔↔↔↔↔↔↔↔↔↔↔
題外話,本書提到一個字「破壞性創新」,聽到以後就發現這字出現在我生活中許多次,跟存股也有點關係,滿有意思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